石涛画论《运腕章》 |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2-12 749 阅读
  • 举报

    原著《运腕章》。

    或曰:“绘谱画训,章章发明;用笔用墨,处处精细。自古以来,从未有山海之形势,驾诸空言,托之同好。想大涤子性分太高,世外立法,不屑从浅近处下手耶!”异哉斯言也!受之于远,得之最近;识之于近,役之于远。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丘一壑之浅近张本也;形势者,鞹皴之浅近纲领也。

    苟徒知方隅之识,则有方隅之张本。譬如方隅中有山焉,有峰焉,斯人也,得之一山,始终图之,得之一峰,始终不变。是山也,是峰也,转使脱瓿雕凿于斯人之手,可乎不可乎?


    且也形势不变,徒知鞹皴之皮毛;画法不变,徒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入手也。

    腕受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则沉著透彻,腕若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


    尝试翻译一哈:


    有的人说,“古往今来的绘谱画训,都是每一章都有阐明,如何用笔,如何用墨,每一个细节都指导得非常清楚。从来没有见过对山川湖海的形势,说得那么飘渺不着天际的。大概是大涤子(石涛)您对绘画领悟的天分太高了,在普世的规则以外再开了自己的绘画法理,根本不屑于从浅近的技法功夫上下手了罢!”


    此言差矣!所谓从远处感受到的,可以在近处描绘出来;在近处发现的道理,一样适用于远处的。


    我所说的,你们认为“不现实的”一画的理论,是从浅近处下手的,“变画”理论,也是从用笔用墨的法度开始的,我所说的“山海”者,也是从一丘一壑的山形海貌开始的范本,我说的“形势”者,也是浅近的皴搽点染技法的理论纲领也。


    假如只知道自己身边一方之隅的见识,则会有方寸大小的绘画样本。比如,这寸方角落里,有山、有峰,像这样见识方隅之人,则见山画山,见峰画峰,毫无变化可言,这山与这峰,在这样的画家手上,就像反复在画里模制,这样到底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呢?



    况且,画山水的形与势不随时间、光影的改变而变,则仅仅只是知道笔墨技法的皮毛而已。一旦画法陷入条条框框,则仅仅只知道形与势的拘泥之态;如果对山川万物的氛围、形象、神采感受不充分,则仅仅只看到山川的物化排列,而领会不到山川的气势、潜伏、蹲踞、跳脱等等风采矣;对山川林木的感知不够深刻,则仅仅只会觉得我所说的理论的“务虚”耳。


    想要改变这四种现象,就要从我们的“运腕”的技巧开始改变。


    石涛画论《运腕章》  |


    当你下笔时,腕劲感受到实中有虚,则画面中会出现变化。


    当你的笔下腕劲出笔果敢,则画出来的形态则不呆板;当你的腕力感受到实劲,则下笔则沉着而力透纸背;

    当你的腕力感受道虚意,则下笔则轻舞飞扬一样飘逸;当你的腕力感受到正向冲合,则下笔中直中藏有锋芒;当你的腕力感受到撇捺之势,则下笔欸斜尽得情致;

    当你的腕力感受到快速开合之势,则下笔疾徐皆能得心应手;

    当你的腕力感受到缓慢持重之势时,则下笔时山川的拱态、揖态皆有情趣;

    当你的腕力感受到浑然一体的得心应手时,则下笔时山川与万物都合乎自然之道也;

    当你的腕力感受到变的起势,则下笔时光怪陆离而橘诡;

    当你的腕力感受到出奇不意的起势,则下笔如同鬼斧神工一般令人称奇;

    当你的腕力感受到如遇神迹般的势头,则下笔如同受到山川五岳对你推荐他们的风神一般。


    石涛画论《运腕章》  |

    腕受心,心从神。


    这个《运腕章》大致还是讲的技法的熟能生巧之意。熟能生巧,犹如庖丁之解牛也。


    石涛说,你们觉得我的画论是务虚的,但是我的务虚的见解,其实是从务实的浅显的技法中来的。


    这是实践上升到了理论。抽象的理论来自于形象的实践。务实的实践多了,就变成了精练的口诀。


    比如“一画”。


    重要的是作者的“蒙养”与“生活”。


    蒙养,是指“承蒙滋养”。承蒙山川万物的灵气的滋养,感受到山水的变化之姿。


    生活,是指“生动活泼”,下笔如有神。


    腕力的变化,来自于心神的变化,心之所至,神之所往,腕之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