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学画孩子的家长聊聊一剂“毒药”——画得要“像”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0-09-26 699 阅读
  • 举报

    跟学画孩子的家长聊聊一剂“毒药”——画得要“像”

    家长篇

     导 语 

    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很多,认为像就是好,画得不像或画得乱就不好的不在少数。家长不懂还管,不懂还评价,不懂还给老师“理论”的也不少。而实际上,儿童美术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过程,不是在刻意学美术专业。孩子画画靠直感,不靠绘画技巧。儿童美术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儿童心理和教育学知识的把握,不是美术专业有多高。家长往往需通过学习才能懂儿童美术,只有懂才能有正确的管,正确的评价。家长篇旨在帮助家长答疑解惑。


    家长对儿童美术的认识误区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

     

    看到学画儿童家长的做法,让人觉得既好笑,又无奈。孩子都六七岁了,喝水给送到嘴边,画完了给收拾画具,课间家长也是扒着门缝“查看”孩子是否说话做小动作,偶尔看见孩子在交头接耳就心急如焚,或请教师制止,或亲自上前干预。这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不放过一切可“教育”的机会,在生活上关心得无微不至,凡该孩子干的活家长都替孩子干了。在管理上粗暴严厉,家长认为“是个错”的都要得到纠正和批评。这些做法大多是在“关爱”的遮掩下,在家长不觉察的时候就已经剥夺了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失去了孩子在事例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机会。一个孩子应有正常的失败的苦恼;画不好的烦心;怕批评的焦虑;挫败感的忧伤;“画坏了”的内疚;看人家画得好的羡慕;比自己画得好的嫉妒;盼望表扬的期待;被赞美的得意……这些本是一个儿童的正常心理,由于家长的“努力”,这些感觉孩子们都没有了。如果成人把本来该是孩子体验的事情帮他们做了,他们长大后, 就不懂得怎么去面对挫折和失败。

     

    跟学画孩子的家长聊聊一剂“毒药”——画得要“像”

    花树  李欣哲 5岁


    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既有想象力又有创造力,但同时又希望孩子画得很像, 孩子的年龄越小这两点越难统一。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讲得知识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越深越好,其实不然。当孩子的生理、心理还没发育到一定程度,认识能力还达不到时,多讲不如少讲,早讲不如晚讲,深讲不如浅讲。孩子的身体发育及认知程度,决定了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这不是教师能解决的问题。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任务和要求,过早过晚都不好。高水平的指点在于教师能用诙谐、有趣的语言,敏锐的审美眼光,根据孩子的情况,审时度势、因材施教。指点不在于多,而在于准。

     

    在儿童绘画中,家长特别关心孩子进步,关注画面效果,追求画面完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带来的是无奈,什么也得不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块“材料”,但究竟孩子能不能成为“材料”,还得看他们的工作有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如果干工作没有创造性,只是一个在家听父母的,在单位听领导的“乖孩子”,很有可能这个孩子最终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至少不会是一个在工作上有创建的人。有些事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好的方法是美术,至今还没发现比美术更好的方法。


    跟学画孩子的家长聊聊一剂“毒药”——画得要“像”

     大螃蟹 王若博 9岁


    欣赏儿童画有两个误区:一是用成人的眼光解释儿童画;二是把儿童画当成一种专业技术看待。

     

    一般家长认为,画得干净、漂亮,很像一幅画的“成功者”应该表扬。我却认为“成功者”应批评,而“失败者”更应得到表扬。因为,“成功者”已经有了能“成功”的经验,在作画程序上按部就班,在作画方法上不思进取,“闭着眼”都能画得很好。这样的画有了惰性没了生机,多了“老一套”路子,少了探索与追求,所以,应批评。而“失败者”总是不满意,总想修改,但想法远远超过能力,所以,总是失败。因为,我们让孩子学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探索精神,所以,“失败者”更应得到表扬。

     

    据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报道,长春市一位 12岁儿童不愿意学书法, 从书法班里逃出后,跟母亲闹了起来,母亲一气之下,拨打了 110,请警察叔叔帮忙制止孩子的行为。可孩子却求着警察叔叔说:“你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关押起来都成,只要不学书法。”在场的人被惊得瞠目结舌,一时无言。家长想提高孩子的素质, 学点特长,本来是个好事情,但却违背了孩子的意愿,逼着学就不对了。学什么要看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不能仅凭家长的主观愿望,家长的选择不一定就是孩子的自愿。强迫只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


    如果把想象创造和知识技巧放在一起让家长选,选知识技巧的可能是多数。原因是,想象与创造看不见摸不着是“虚”的,知识与技巧很实用就在那里放着是实的。在绘画中能体现想象和创造意图所需的知识技巧是不多的,但能发现一个新的形式,找到一个“生”的面孔,要的却是创造天赋及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能考进大学不能说就是成功,学历高也不能说明以后就有成功的未来和高质量的人生。有些不正确的教育带给儿童的伤害不一定马上显现,但不马上显现不等于没有,它们总会隐藏在儿童的生命过程中,总会找个机会跑出来伤害儿童的。伤害是肯定的,只是需要一个时机,需要一定的形式显现。这与想象和创造能力也不容易马上显现一样, 但是好的教育带来的结果也会迟早有机会显现的。

     跟学画孩子的家长聊聊一剂“毒药”——画得要“像”

    我的故事 赵家浩 4岁


    家长对儿童画的认识误区:1. 画得细就是认真,涂色越均匀越好。2. 画得不像, 颜色脏,线条乱得画不好。3.  只有在画中不断找到缺点才能进步。4.  美术课与文化课一样规范、标准。5. 教幼儿画画很容易。6. 教师手把手地教才是负责的老师。

    7.  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画得越好。8.教师不教怎么画,就是随便画。9.  画得不像的画好教。10. 是儿童画的就是儿童画。

     

    有的家长很是担心孩子画已画过的题材,认为画过的题材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其实,画的题材只是某种环境下的情景限定,并不是重复的画某一件具体的东西。画以前画过的“情景内容”并不意味着有完全相同的造型因素。如画逛超市, 每个孩子都会对超市有着自己的理解。孩子因其观察角度和对物的感受不同、兴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画面组合与选择。就是画完全相同的题材,这学期与上学期画的超市,由于观察能力上的提高和眼界、角度的变化,组成的画面也会更加完整丰富的。

     

    有家长认为,美术是一种技能,画得像才是学得有成绩。事实上,孩子能画得像,只是个表面,而儿童美术最重要的是情感表达,画的像与不像对表达情感没直接关系。孩子只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画出所了解的东西和对生活的感受,才能真正体现情感的表露。画得不像,并不影响孩子的情感展现。

    跟学画孩子的家长聊聊一剂“毒药”——画得要“像”

    下雨了 孙崚珊 4岁


    家长对美术教师的作用估计太高,认为学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其实,在美术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单是教师,教师只能起航船的舵手作用,使孩子在进步中不偏离方向。一个孩子画得怎样关键取决于他自己,还有家长素质与家庭环境也是儿童学好画画的重要条件。更何况有些东西是不可教授的,像灵气、悟性、神韵、感觉、联想、意会等。实践表明:孩子只有在好的家庭教育和优秀美术教师的辅导以及孩子优异的素质三方面条件、环境都具备时,儿童艺术潜能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 孩子的心理、生理、智力、品德才能健康地全面地得到发展。

     

    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学画。人学东西各认一门,喜欢了才能学得好。家长在给孩子报美术班时应征求孩子的意见,如不喜欢,不要报班。有的家长在童年时有画画的梦想,结果没能实现,想让孩子学画,替自己完成梦想,这样是学不好的。

     

    家长说,孩子每画一幅画,都应有进步,这在理论上没错,但又有谁能做的到呢?那不过是个理想。其实,孩子每一个大的进步,都是反反复复,循序渐进,长期认知、实践的结果,并不是后一幅画就一定比前一幅好。

     

    如果把素质教育简单的看成是会弹琴、画画、跳舞、唱歌那就错了。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素质好一些,常常是下了这个班上那个班,把整个双休日安排的满满的,以为这样孩子的素质就高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演艺圈里或艺术工作者都是高素质的人了,我看也未必。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电视书画大奖赛”中,一个国画家竟连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孟春”在几月都不知道,有人在《美术报》上撰文称“丢人现眼”。无独有偶,在一次歌手大赛上,有一个歌手竟不知道圆明园是谁烧的。这能说明是高素质的人吗?素质教育是全面综合的教育,琴、棋、书、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好多好的素质都是在孩子玩耍或活动中学会的。如, 互助互爱,团队精神,礼貌谦让,尊敬师长,环保意识,责任感,诚信,节俭,毅力,吃苦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素质,而这些却没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

     

    好多家长都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听老师讲课,孩子在画画时就会少出错误,画才会有进步,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好好听课是小学生或中学生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好好听课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和注意力还没准备好呢!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没“发芽”呢!他们正像快要变成蝴蝶还没变成蝴蝶的蛹,正睡大觉呢!法国教育家卢梭称这种现象为“理性睡眠期”。即便是孩子上了小学会听课了,注意力也能集中了,但画得好与不好与好好听课也没多大关系。其实,孩子画得好与不好,重要的是孩子的悟性与理解,与认真不认真听课没太大的关系。指望好好听课少出错误更是不可能。因为,孩子的进步大多是先尝试了“错误”而后进行了调整,逐渐贴近成功的。教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刘铁芳说: “学校应该是一个能尝试错误的地方,应给予儿童更多游戏的空间,儿童的发展就是在游戏中,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实现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 》。儿童的发展靠的不是理性知识,而是游戏活动。


    跟学画孩子的家长聊聊一剂“毒药”——画得要“像”战争 付怡惇 7岁 


    家长一般都希望教师多教给孩子一些绘画技法,期盼自己的孩子有所长进。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家长要求的这些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并不是孩子最重要最需要的东西。孩子的画画得好与不好与教师教技巧关系并不大,有创造能力的不一定就有好的绘画技巧,有技巧的也不一定就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并不与绘画技巧画等号。有时,正因为绘画技巧过于娴熟,画面效果过于油滑、粉饰,显得作品平庸,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反而制约了创造能力的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儿童绘画是情感的表达,并不需要太多的绘画技巧作支持,不可教的莫名其妙的东西永远扮演着主要角色,比如:想象、感觉、意念、灵性、悟性、幻想、联想、梦幻等才构成了画面的全部,这些东西又有谁会教呢?


    儿童教育专家博导刘晓东说:“对于那不可教的东西,教师应当保持敬畏。那天性的、不可教的东西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富于创造性的秘密。那可教的东西只是工具,那不可教的才是目的。”(《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