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4-11 793 阅读
  • 举报

      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山水画在笔法与墨法越趋完善的过程中,凸显出了较强烈的地域特征。画家们从自然万象中师法造化,开拓了更多元的笔墨表现性。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云:“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卧看。”在天地万物蒙养下,宋人明白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体察自然之道。画家们不同的笔墨语言,对应到其所描绘的自然景致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

      

    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关仝 关山行旅图

      宋代山水画创作也承续了前人水墨渲淡、青绿工致的表现手法,并在作品的形制上有了崭新的变化。山水小品就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而众多的传世作品中也隐含着山水画延续发展的脉络。

      山水画发展到南宋,产生了新的态势。随着王朝更迭,部分画家由北向南迁,其生活区域也发生了变化,这最直观地体现在画家对自然山川的观察上。正所谓“以景抒怀”“寄情笔墨”,南北不同地形、地貌亦丰富了画家们的心中丘壑。

      北方山水的地形、地貌,外部刚健而俊朗,内质雄浑;相较而言,南方山水则绵延秀丽,烟云华滋,藴含着一种朴素且温婉敦厚的独特气息。

      

    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董源 寒林重汀图

      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今属杭州),江浙一带自然环境多样,四季分明,拥有江、河、湖泊等众多景观,更加丰富了作画题材,逐步启发画家们创造出了更多的绘画表现形式。

      画家们除了将人格特质反应在创作动机里,更用笔墨真实地表现出自我情感的过渡,以诗文表现画中意境,并融入生活中的风俗场景。山水画中遂出现了以景写情、情景相照的审美意趣,“楼台夜月”“湖山春晓”“钱塘秋潮”,皆有高韵。

      

    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有别于五代、北宋的巨碑式山水画构图样式,南宋画家们面对江南烟雨迷蒙、苍润秀丽的景致,更着重思考如何从肉眼可见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远近关系的视角,来表现笔墨中所对应的虚实变化,并使其符合自然山水所呈现的画面布局关系。

      

    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夏珪 梧竹池馆图

      因此,画家们开始以“截景”“边角”式的布局去经营画中的空间层次,以表现层次的推移来展现作品中空间的远近。透过笔墨的一层近、一层远,将浓淡、虚实相互融合转化,从而使画面中的“远”意无限延展。

      

    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李东 雪江卖鱼图

      从绘画形制来看,纨扇这一特殊形制的出现,也是对绢丝材质的开创性运用。马远、夏珪一派更是善于利用绢画与团扇来进行创作,在较小的圆形画幅中,非常巧妙地将率意的笔墨以“边角”式的特殊布局方式融入团扇形制中,成就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制,更丰富了山水团扇小品笔墨精妙的艺术表达。

      

    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佚名 长桥卧波图

      从笔墨表现来看,明代陈继儒《妮古录》中提到南宋画家夏珪的画法是“先以水笔皴,后却用墨笔”。其作品中景、远景的大量留白,寥寥数笔所呈现的草木烟树、远山层迭,都是以丰富的笔墨迭加层次,从而营造虚无飘渺的远近空间关系。构图精简,凸出所描绘景物之精华,并加以概括表现。这一笔墨表现方式不仅确立了典范,也丰富了创作方式,并从中孕育出了南宋山水画独有的笔墨韵致。

      

    万物静观皆自得,南宋山水小品中的笔墨语言


      马远(传) 松下闲吟图

      山水画的创作历程永远和自然紧密相连。在诸多南宋山水小品中,能看见许多描绘钱塘风光的作品。画家们在游观天地的过程中,身、心、灵达到极为和谐的状态,以独特的运思从天地间汲取精华,并创造出理想的山水画境界。创作者于方寸之间执笔落墨,亦能得小中见大、咫尺千里之势,传达出宋人在绘画艺术中“格物致知”的严谨态度,而团扇小品也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中最特殊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