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5-13 474 阅读
  • 举报

      李思训(653~718),唐代书画家。字建現,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从弟长平王李叔良孙,李孝斌子。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唐高宗时江都令, 因武则天朝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至唐中宗神龙初年又出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因玄宗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都督,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影响,笔力道劲,色彩浓重。

      

    唐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江帆楼阁图》展现的是游春的情景,画家以细笔勾出轻漾的水纹及远处飘荡的小舟,舟行渐远渐小,凸显了江天的壮阔浩渺。江岸的山峰耸峙峻秀,山上的树木蓊郁苍翠,层叠错落。密树掩映的曲折山岭间有碧殿台阁,水榭赤栏修筑于松竹小径,其间有游人穿行于桃红丛绿之中。坡岸之上,两人正临水驻足,赏春抒怀,另见四人沿山上小路而来,主人骑马,三个仆人或引领,或挑担,或提物,前后簇拥而行。此图使人远离尘世,倾情自然,纵目千里,给人以清新而“超然物外”之感。

      

    唐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江帆楼阁图》构图章法严谨,以山之一角衬浩瀚江波,以树之青翠欲滴,烘托沁人心脾的清凉,运用散点透视法,聚万千景象于一纸之上。具体创作中,画家采用先勾线再填色的方法。用粗细、转折略带方笔的墨线勾勒山石轮廓,曲折多变地表现丘壑的变化,近粗远细,熟练地表现出前后远近的空间透视。画树木的方法比以前更为细致,线条有勾斫变化,枝叶用双勾线描,松树则更具特色。

      

    唐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树、松已用交取势,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痕迹。此画是我国山水画步入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为数极少地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唐代卷轴之一,代表了唐代工笔山水画的大体面貌。

      

    唐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源于隋代展子虔,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朱景玄说他“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董其昌推之为“北宗”之祖。唐代张彦远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之画风为后代金碧青绿山水者所取;子李昭道亦擅山水,创画海图。人称他们父子为“大、小李将军”。

      此前,展子虔画松没有松针,只用绿色点染,画法较为古朴。李思训先用石绿点染,再用石青添上两笔交叉的线,代表松针,这与北宋李成描绘的“攒针”式松针虽有差距,却是绘画发展承上启下的见证。在设色上,仍以青绿为主,有时为了突出重点,画家在墨线转折处勾以金粉提示,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纹”,“阳面涂金,阴而加蓝”的色彩运用,很好地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及质感,因而使画面产生了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从《江帆楼阁图》中可以看出,李思训的山水画显现出山水画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发展过程,其创作技法较前代已臻于成熟。

      李思训画风精丽严整, 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画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其作品均散佚。《宣和画谱》记载尚有《山居四皓图》《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等十七幅,现在仅见《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官纨扇图》。

      传这件作品并非李思训真迹,而是宋代摹本。但从题材内容、表现技法方面看,都属于李思训流派。至于是否为真迹,尚无定论。

      

    唐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